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学力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德国的统治者在一战前曾声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这句话道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A.德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海外领土B.帝国主义国家都想获得更多的海外领土和领海C.德国人自己原来的国土阳光不充足D.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先使用右图所示新式武器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意大利D.法国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①一战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掠夺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五四运动,工人登上历史舞台5、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相比较,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A.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B.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采取革命暴力方式D.希望中国富强发展6、“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文中称颂的是()A.胡适B.康有为C.李大钊D.孙中山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它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它”()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8、胡适之先生晚年曾说:“当年我在上海居住的时候,清华大学闹风潮。张歆海等几个人想要找我出来当校长。我复了一个白话电报:不干了,谢谢。”先生谈起的“往事”发生在()A.辛亥革命时期B.中共“一大”开会期间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D.清华大学创办时期9、“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学生此举”指()A.公车上书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0、“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五四运动②黄埔军校创办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A.B.C.D.①②②③③④①④11、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PAGE\*MERGEFORMAT1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12、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这源于他们曾共事于A.北京大学B.工农革命学校C.京师大学堂D.黄埔军校“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据此回答13—14题。13、这一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4、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B.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C.叶挺独立团战功显著D.彻底消灭了军阀15、以下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①陈独秀——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③蒋介石——北伐总司令④张学良——东北易帜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6、它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建立;它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是:()A.南昌B.井冈山C.上海D.延安17、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8、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阶段有不同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189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年:1949—1956年: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19、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