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内容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课外资源理解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4.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品味,感受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作者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课前准备1、收集一些有关战争和维和部队的资料,准备配乐和朗读录音,制作课件。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导入新课1、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谈话导入。2、看到课题,你会想产生哪些疑问?(学生自己说)(2分钟)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1、读课文。PPT出示读的要求。第一次,朗读: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二次,默读:①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②圈化出不懂的词语。2、学习生字词。(1)认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读。(2)词语解释。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互相解答,老师补充。重点解释“蓝盔”“丧钟”。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三、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1、抓住题目来提出问题,概括文章的内容。PPT出示:首先针对题目,提出问题:(1)谁发出呼声?(2)向谁发出呼声?(3)发出怎样的呼声?(4)通过怎样的方式发出呼声?学生先依次回答这四个问题,之后再用自己的话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互相补充)四、自读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读完文章之后,还了解到了什么?老师不做点评。一方面,让学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会有一个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这样对学生阅读情况有一个把握,为之后教学做准备。已经懂了的就不讲或少讲,不明白的重点讲,理解有偏差的就要纠正。五、课堂小结。小结文章主要内容和概括内容的思路和方法。之后,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第二课时一、导入:师:1996年11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普通的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时光飞逝,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写信用的纸也许已经泛黄,可是,那坚定的热爱和平的声音,却永远在我们的耳边回想,那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生齐读)。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过渡: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封信,细细地阅读。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70页,看到第15课。二、合作、探究,感受雷利对“爸爸”怀念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已经知道雷利的爸爸在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看到这封信的正文的第1到第4自然段。请听录音,勾画出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并写一写。播放录音。同学们,刚刚你勾画了哪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请你在小组内分享。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画出了哪些句子,从中体会到了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再来说一说。是啊,通过雷利的介绍,我们得知这是一个爱家庭的好爸爸,这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热爱和平。维和勇士。3、感受雷利失去爸爸的痛苦、悲伤。(重点读)过渡:这么出色的爸爸,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国内找一份更加舒适、更加安全的工作,但是他却选择做一名联合国维和战士,奔赴维护和平的第一线。爸爸就要出发了,雷利和妈妈在机场送别亲爱的爸爸。送别的时候,爸爸说了什么?“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蓝盔是什么呢?蓝盔: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在这里,蓝盔加了引号,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和平。热爱和平的爸爸临走前,告诉儿子回来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