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良文集刻意创新是混乱之源创新可以说是现在最时兴的一个词了。在我看来,所谓创新,实际上是现代人心态浮躁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心灵缺乏值得守望的价值。刻意的标新立异只能使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陷入更大混乱。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圣人在告诫我们,干大事业要谨慎,要随顺自然,要清静无为。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不可不慎。一群有责任心的教育人,应该是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为了利益有情,为了自己的信念,愿意坚守的,哪怕这种坚守是艰难的孤独的甚至是回报无望的。史上一切成功的变革都是时移世易,不得不然,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那是把百姓苍生的命运和孩子们的前程当儿戏,天下焉能不乱!一些手握大权的人出于政绩需要,有事没事就要求校长或老师搞什么教育创新,如果不是由于无知,那就不只是心态浮躁,而是心术不正,戕害众生了。创新本身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些也都不是目的,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增进他们的幸福,使他们的人生有意义有尊严才是终极目的,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创新和不创新都是好的教育。如果无需创新就可以达到,我认为那样的教育更好。因为创新是手段,手段只是智巧,玩智巧对于教育来讲是无益的。所以我反对刻意的创新。我认为,创新应该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创新应该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创新应该是后发的,不是先发的;创新应该是慎重的,不是冒进的;创新是世时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吸引眼球而标新立异。再说了,创新最需要的是自由的意志与闲适的心理状态,所谓的“创新机制”啦“创新工程”啦,只会限制人的自由,只会减少人的选择权,这样反而扼杀了创新。创新需要的常常是偶然的契机,比如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比如瓦特看到的那个烧沸了水的水壶,比如突然袭击了多愁善感的郭沫若的烟士披里纯……而那些既定的目标啦严密的计划啦,会将更多的偶然拒之门外,那时,创新便只能靠侥幸了。总之,刻意创新无法改良人生,不能增进幸福,反而制造混乱,稀释了人类固有的价值体系。2013年7月28日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