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教学目标:1、感受《对花》的风格特点,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能够用对唱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对花》。3、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与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及兴趣。教学重点:学会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音调演唱歌曲《对花》。教学难点:运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播放视频《刘海砍樵》)这首歌曲是湖南花鼓戏,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对唱:是两个或两组演唱者的对答式演唱,形式活泼,根据人声的不同还可分为:女生对唱、男生对唱、男女对唱等。(二)、学唱新歌1、欣赏《对花》,了解“对唱”的形式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常见的节奏型和装饰音?2、学唱《对花》(1)熟悉歌词,跟唱全曲;(2)轻唱歌曲,提出有困难的乐句,教师指导;(3)完整演唱,唱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4)变换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三)、拓展延伸欣赏黄梅戏《对花》,并与河北民歌《对花》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体会不同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感知中国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教学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这也是我第一次把戏曲音乐带入音乐课堂的新的尝试。本课教学本着凸现戏曲性,在重视培养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产生探求的欲望,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让学生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黄梅戏戏曲唱腔的几个基本特征:男女对唱;一字多音;旋律走向……从而达到对音乐知识的巩固。我自觉得这算不上一堂非常完美的课,但这节课的结尾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思考: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表现自己,去创编舞蹈动作。新课改给我们音乐课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生机,同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在一种新思想新理念的驱使下,我尝试着用老师的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教师反串男女角色清唱黄梅戏《天仙配》的环节,老师边唱边演,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同学看着我一个人边唱边跳,笑得直摸肚子,眼泪都笑了出来,我抓紧时机问他们为什么要笑……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而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也跟着老师一起来演演唱唱,同学们很快就置身于戏曲音乐之中。这使学生对戏曲表演动作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在前面引导着,可这一开头给后面的学习《对花》后让学生创编动作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和领会作用。后面的内容可说是水到渠成。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当然也有遗憾和不足之处,那就是:一、在学完《对花》后让学生的表现创编动作那个环节,我给学生限定了几个非常简单的律动组合,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碍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表演欲望,让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这还有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