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1页例3设计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去观察物体,最后引申到学生去猜测验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且在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学习过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如何进行观察。在本节课中,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通过观察,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3.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观察物体的思想方法,能正确观察和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视图形状,进一步构建空间思维。教学难点:正确构建根据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对应的视图形状,能正确进行物体的观察。教学准备: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小正方形,橡皮泥、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学生背诵,视频课件出示该首古诗。)提问: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揭示课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设计意图:将数学学科与语文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兴趣盎然。以学生四年级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喜欢数学。】二、讲授新课1.摆一摆①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师: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前面再摆一个。②同组3名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③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④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⑤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摆正方体,不同的方位观察,再摆正方形图形,交流展示,议论的过程中去发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再活动中形成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2.想一想如果再添一各正方体,使它的正面不变,应怎样摆?【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后,学生可以同桌交流,此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着重再次去理解观察知识里面的遮挡现象.】。】3.试一试如果再添一个正方体,使他的上面、侧面不变,应怎样摆?【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特点。】三、巩固练习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师:同学们真有创意,摆出了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请问老师观察的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师:看来,每个小组的答案各不相同。因为从正面看可能有遮挡的情况,我们还不能确定到底是有多少个正方体组成的。请大家接着看屏幕,(课件出示下图形状)从左面看,老师仍然只看到了这样三个正方形,同学们,请你们再想想,老师观察的这个物体究竟是怎样的呢?从左面看从正面看师:请同学们互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