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辨证思维的运用一、针对的问题:1、以偏概全,以特殊性否定一般性。2、片面、绝对,主观臆断,不留余地。问题症结:1、缺少辨证分析。2、不会运用“辨证的语言”。什么是辩正分析?辨证分析简单说来就是一分为二。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者常犯的错误之一。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应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时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其中正面积极因素应适当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历史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此之前,他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一是不敢继承,二是全盘否定,三是全盘接受。产生这三种错误态度的根源,就在于对中外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正确的态度正是源自对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占有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鱼翅),区别对待其中既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的(鸦片),毁弃其中有害无益的(烟枪、烟灯、姨太太)。可以说,这篇议论文正是辩证分析这一哲学方法的活生生的应用。二、怎样实现辨证分析1、分析全面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还得说说另一面。看问题要懂得全面分析,凡事要一分为二。比如说战国后期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客观上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事业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从被灭掉的六国看,则是一场国破家亡的灾难,屈原忧国忧民自沉汨罗,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又不能看作是逆潮流而动。这就是对秦灭六国事件的一分为二。秦始皇灭六国是一种雄才大略,功在千秋;灭六国之后没有及时安抚六国军民,一味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来反抗,他同时又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一分为二。小练习:以“谈成才”为话题说出你的写作构想。主观条件: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客观条件: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方法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2、普遍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具体的联系:1、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2、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3、发展变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吕氏春秋·察今》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楚国想偷袭宋国,先派人测量水的深度,并设立了渡河标记。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按照事先设立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造成丧师失利的结局。楚国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死守教条,不按已经变化的形势来处理问题。3、发展变化注意对立面的转化“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是大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如: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时期,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是站在一条阵线上的,两国紧密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战后,两国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走向了冷战与对立。中苏本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同志加兄弟,六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严重对立,中美建交,形成新的政治平衡。这些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最好例证。三、小结: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材料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和联合短语型命题作文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立意原则:正确而全面揭示关系主要辨证法:分析全面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四、高考作文题中的辨证思维运用1、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