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愉悦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感悟庄溪小学张廷元教学《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至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筛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教学的关键要素,搭建多向度、多角度的学生合作平台与师生互动创新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闯关的形式中,愉悦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后,我在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同时,又和各位同仁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反思教学环节,主要有如下收获与体会:一、激情导课,营造愉悦氛围。上课开始,设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二、探究新知,搭建创新平台。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和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呈现出不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体现多向度、多角度的合作平台,从而进一步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部分,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能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最后一部分是巩固练习,运用提高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三、把握重难点,整合教学资源。“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四、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少部分同学的学具较小,展示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耗费了大量教学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