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反思西安市东方中学张建平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在这个基础上充分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深切体验、真实再现生活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为此,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新课改的有关精神,突显“少教多学”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方式上设置了以体验为主的教学环节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突显了三大特点:1、成功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是本课成功的开端。以唐伯虎的诗导入,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而展示我自己的诗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缓和了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兴趣与好奇的驱使下积极思考,深入钻研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能真正学有所获。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突显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对学生自主探讨活动进行有效地引导,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具体的文章中去感悟方法,把方法变成一种真实的模板,一种真实的体悟,而不是简单的介绍几个概念。体悟方法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运用掌握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强化这些方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分享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得到肯定,收获自信与成就感。3、课堂设置外在环环紧扣,内在符合认知规律。教学环节层次的呈现由浅入深,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各环节设置符合认知规律。本课整体构建做到材料积累、体悟鉴赏、方法指导与实战练习相结合。但是,本课教学中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1、在体悟鉴赏例文中,有波澜的情节与主旨的关系强调不足,虽然注意事项中强调要避免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的现象,但有可能让学生落入编写离奇故事的怪圈。2、课堂容量较大,这对课堂时间掌控是一个挑战,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场掌握程度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