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教故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及反思傅燕在10月份我接到学校通知:进行全员研教。“研教”一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乍一听到,顿时云里雾里。不过,作为语文老师,还是能从字面上了解大概,“研教”,应该就是“研究教学”吧?可是,教学该如何研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语文教研组长徐老师,她给了我一份研教的流程。眼下,我的首要任务是上一堂公开课。当时正上完了第三单元的《春》,感觉这单元的文章都是写四季的优美散文,上起来比较有美感,因此就定了《济南的冬天》作为我公开课的课题。我花了两天时间来备课,具体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2、在朗读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是在哪些方面表现景物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重难点1、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2、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课时:2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吧!用圆规画鸡蛋(太原),四季温暖(长春),北方运来救济物资(济南)。说到这个济南,不得不来谈一谈它的72泉。济南由于多泉水,被称为“泉城”,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济南的泉吗?除了泉水,大明湖也是济南一大景点,清人刘凤诰曾以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来吟咏。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写了不少有关济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济南的冬天》。二、听录音,整体感知1、老舍是语言大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那么,他笔下济南的冬天有着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听录音,思考问题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3、解题温晴。用了三组对比:北平的寒和济南的暖,伦敦的暗和济南的明,热带的热和济南的温。三、深入研讨1、阅读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阳光朗照图(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比喻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力,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雪后初晴图(1)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妙在雪光、雪色;妙在雪态。(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运用修辞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写出动人的雪态。城外远山图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四、课堂小结我们刚才已经好好地游览了一番,下面有一群客人来了,他们从来没到过济南,大家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下济南的山吗?济南的山风情万种,那么济南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了解。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总特点:温晴阳光朗照图:可爱雪后初晴图:温柔城外远山图:淡雅课后反思:这篇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