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水瓢”等词语。熟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型方式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课时:1课时谈话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团结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2、汇报交流:A.对园子的印象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1、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丽“美丽”:研读课文,体验情感回归全文,领悟写法课外延伸教学环节作流程操作流程作流程设计意图作流程教学反思:《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自学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相关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同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相机引导学生板书。不足之处: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