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谭少文课前思考:本内容的教学基本上是千篇一律通过“摆小棒”、“写算式”、“比较发现”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如:通过对比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学生较容易发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但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摆小棒费时费力,操作时间与课堂纪律教师较难把控。2.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从8根摆到12根,未能体现出余数根据除数呈周期变化。1.可以不摆小捧吗?如:引入微课?通过“圈一圈”?又如:让学生动起来体现?8个学生围正方形(四个学生为一个)?9个围......15个围。观察填写“任务单”写算式?2.如何教学余数根据除数呈周期变化?通过观察、对比算式?合作探究?基于对以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的粗浅思考,我把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观看“微课”,初步感知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层次二:通过自主完成“任务单”。经历实践、观察、对比,概括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并进一步体现“余数根据除数呈周期的变化。层次三:通过进一步合作探究,理解余数为何要比除数小。解决核心问题:余数不比除数小,还可以再分。为了突破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进行一组口算比赛,来个小热身运动怎么样?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几组口算题,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派一名同学,看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为获胜组。14÷2=72÷8=36÷4=5÷1=42÷7=24÷3=30÷5=16÷4=24÷6=48÷6=21÷3=10÷2=136÷9=40÷8=24÷8=7÷1=16÷8=4÷1=【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复习表内除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口算能力,为学习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打下基础。】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同学们的口算能力越来越好了,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一试吗?1.括号内最大能填几?3×()<10()×4<102.根据题意写出算式。(1)10个同学进行“抱团”游戏,3人抱一团,能抱几个团?还剩几人?(2)10个同学进行“抱团”游戏,4人抱一团,能抱几个团?还剩几人?学生根据上题及上一节课的学习,会很快说出结果,并能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0÷3=3(个)……1(人)10÷4=2(个)……2(人)师:请大家观察余数,第一道题3人抱一团,抱3个团后,还剩1人,剩下的人还能够再抱一团吗?第二道题4人抱一团,抱2个团后,还剩2人,剩下的人还能够再抱一团吗?学生观察后发现余数不够再分了。【设计意图:“括号内最大能填几?”的设计,能让孩子更容易找商,为写算式作准备;以孩子熟悉的“抱团”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我们都知道余数表示剩下不够再分了的部分,那么余数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二)“微课”学习,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正方形吗?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师摆图】1.“微课”示范摆正方形。2.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完成“任务单”。3.观察、对比、思考:(1)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小于除数)(2)随着木棒根数的增加,余数是怎么变化的?(0、1、2、3、0、1、2、3……)2根数圈一圈写除法算式8∣∣∣∣∣∣∣∣9∣∣∣∣∣∣∣∣∣10∣∣∣∣∣∣∣∣∣∣11∣∣∣∣∣∣∣∣∣∣∣12∣∣∣∣∣∣∣∣∣∣∣∣13∣∣∣∣∣∣∣∣∣∣∣∣∣14∣∣∣∣∣∣∣∣∣∣∣∣∣∣15∣∣∣∣∣∣∣∣∣∣∣∣∣∣∣16∣∣∣∣∣∣∣∣∣∣∣∣∣∣∣∣…余数能为0吗?(3)一个数除以4,余数可能是多少?(可能是1、2、3)可以是4吗?为什么?一个数除以5,余数可能是多少?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小结、板书:余数小于除数。【设计意图:把摆小棒的常规做法,改为观看“微课”,填写“任务单”,节省操作时间,关注核心,体现了“余数根据除数呈周期的变化。】(三)想象和思维,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1.摆一个△需要几根小棒?(3)摆一个呢?(5)2.现在有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还多几根?闭眼想一想(学生一般都能在头脑中想象,并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老师可以演示验证。)如果摆呢?(让学生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