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和观念的转变与要求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中学315137段龙铭13884436180目前我国已开始了一轮新的课改,而且素质教育基本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现在的教育活动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教育本身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育制度设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素质和观念无疑是处于关键地位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它的一切再先进,也将是无济于事的,教育“革新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拉塞尔,1996)。目前我省开展的提升教师素质工程,好象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久旱的教育田地。个人认为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加强改进和提高:一、由封建等级的师生观转变为情感互动的和谐关系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教”字被描绘成教师手执鞭杖教儿童学习知识的情景。教师是权威的化身,靠手中的棍棒维持其绝对支配地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把师生关系说为上下关系。这种观念,代代相传,至今还深深地根植于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在当今的中国,手执鞭杖在教书的老师可以说大行其道。学生作业做不好挨罚、上课不守纪律挨骂或遭讽刺挖苦。更有甚者,对偷东西的学生脸上贴上“贼”字。在新世纪来临的今天,民主的思想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有些老师由于无视学生的自尊,把学生推向对立面。据说,有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秦牧的<土地>一课,当讲到那句“思维象脱缰的野马……。”时,老师用非常欣赏的口吻说秦牧写得好。这时,一位学生提问说,既然是野马,就不可能有缰绳,怎么能说脱缰呢?这位教师听后勃然大怒地说:“我终于知道你成绩不好的原因了。”这位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那点虚假的尊严,在教学上采取一套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束缚、压制、打击学生,使学生的智慧、才能、心性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受到摧残。现代的师生观应该是情感互动的和谐关系。首先,教师的权威并不是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在师生交往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观”的偏向,还取决于师生交往中相互人格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师生关系调查材料表明,最受欢迎的老师第一条就是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北京晚报>发表的一封未署名的学生来信,上面写道:“我觉得,一个老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衡量的标准并不是看他(她)所教学生的升学率如何、平均分如何,而是看他(她)能否平等对待学生,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其次,明确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他们用自己的感觉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和宽容,而不是教师的大包大揽。“请放开你的手”,这是许多学生在苦闷中发出的呐喊,愿我们通过学习,平等对待学生。二、由教师中心转向突出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我们不可否认曾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面对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视而不见,满脑子只有两个字“分数”。把考分高的学生定为优等生,考分低划为差等生。学生考分高就喜笑颜开,学生考分低则阴云密布,学生的分数成了教师情绪的“晴雨表”。一位农村学生写道:“平时,排座位按分数,参加什么活动也按分数,就连老师的那张脸、那张嘴对同学也很有分寸”。许多教师不仅围绕学生的分数评判优劣,而且以分数作为与家长沟通的唯一话题,把家长会开成“谈分”会。分数不但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一些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一些教师眼中,教育的全部价值变成了几个孤零零的阿拉伯数字。所以,他们提高这些阿拉伯数字的数值,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全放在一边。由于上课做作业的时间长,许多学生经常产生瞌睡感,注意力不集中和视力、记忆力等严重下降的情况。教师中做错一道题而抄十遍、百遍的奇闻更是不绝于耳。鲁迅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不能不发人深思。思考教育目的有两种逻辑: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其实,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教育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教育目的指向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