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城关中学七年级语文组张志玉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金色花》一、预习课文: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衍(yǎn)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菡萏(hàndàn):荷花;攲斜倾斜、歪斜。慈怜(cílián)爱怜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导入课文:1.导语设计: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2.作家简介: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3.思考:(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五、体验反思: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课堂小结:《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2.抄写课文词语。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第二课时《荷叶母亲》一、复习检查背诵课文。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