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说课设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水平二小篮球传接球教学单元的一节新授课,课的的主要内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学生为发展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在运动中得到发展,在运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在运动中逐步完善自我。二、教材分析篮球是一项小学生所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小学篮球教学具有基础性、集体性、综合性、增智性、对抗性、转换性等特点,水平二年龄段是学生基本技战术的粗略形成阶段。本次课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选择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主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具有与篮球运动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特点;具有参与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特点;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的交往性和合作性特点。三、学情分析水平二阶段的小学生身体素质与生理机能增长快速,友情性质结合加强,团体意识逐步加深,合作观念初步萌发,通过双手传接反弹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双手传接反弹球的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好胜、好玩、好动的身心需求,为篮球基本技术的形成打下初步基础。但该阶段的学生肌肉力量、耐力差,兴奋点易激发、易转移,所以教学中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积极参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2、发展学生协调性、速度和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3、通过练习增进交往和合作意识。五、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接球手法正确;传球时蹬地、伸臂、曲腕、拨指;接球时迎球、曲臂、后撤、缓冲。教学难点:传球时协调用力,接球时触球缓冲。六、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示范、激励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练和比赛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循序渐进,由易入难,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严格遵守安全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练习、讨论、尝试、合作、探究、比赛等渠道达成学习目标。七、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在场内距离两边线3米、4米各划两条线,能够掌握的学生进行尝试不同距离的双手胸前传接球;41个篮球,师生每人一球。八、教学流程1、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篮球知识的介绍,调动学生对篮球的兴趣;通过篮球操、熟悉球性练习达到热身的目的,引入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大约用时7分钟。2、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两人一球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请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展示;展示后,掌握不够好的学生继续练习,能够掌握的学生进行尝试不同距离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辅导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大约用时10分钟。3、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模仿实战,利用假动作和摆脱,进行两人传一球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大约用时5分钟。4、为了提高运动强度,增强合作能力,进行四人传两球的练习,大约用时5分钟。5、为了提高运动强度,巩固和强化基本技术,设计了结合传接球的运球接力篮球游戏,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大约用时8分钟。6、通过放松讲评,完成本次课的教学,大约用时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