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个人随笔》天高云淡20XX-06-12——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后随想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中级班昨天下午就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也还沉浸在一种离情别绪之中,以至于十分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在分离的时候,小组里一些女性成员潸然泪下。我对于分离倒确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我记忆中,离别(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都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同组的老大妈说,那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如此。未必尽然。我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轻松面对离别,但是很久以后,还会常常想起那些与我离别了的人。精神分析:越学越快乐“搞心理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是很多人调侃心理咨询师说辞,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与很多同行一样,做心理咨询,我也是半路出家,在“出家”之前,我也深感一些搞心理咨询的人奇奇怪怪的,说话都是非常人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后来我被学校调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还一度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学心理咨询学的太深以至于自己也变成不正常的人。那时我非常好奇,是这些人学了心理学才变成不正常的呢,还是本来这些人就是不正常的呢。在这次精神分析中级班上,曾老师在和一个同学做演示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某些人是因为本来就疯了然后才学的精神分析呢,还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后才变疯的呢。我想,肯定有不少同学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而且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才变疯的,所以他们一再表白不愿意深入学习精神分析。应该说,在课程结束之前,对于“疯”和“学习精分”之间的关系我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没想到曾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使我更加清晰明白起来。曾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之后,应该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愉快,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了第1页共10页精分之后应该能够让别人快乐。而学习精神分析走火入魔的表现则是,自己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痛苦,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对于曾老师的说法,应该更深一步,那些学习精分走火入魔的人,其实也不是精神分析的问题,而是其本人已经具备了“魔”的潜质,精神分析只是他的一个导火索而已。这就使我想起,曾老师在课上讲的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女研究生学习精神分析后,动不动就会把自己的丈夫分析一下,搞的丈夫对精神分析怒火中烧。我当时叹了一口气,叹气的原因有一丝是替这个丈夫难过,但更多的是为精神分析抱不平。如果说精神分析是一把利剑的话,我想,这把利剑是成为和平的维护者,还是成为战乱的制造者,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拿剑的人。这也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美女们,比如妲己、比如褒姒、比如杨贵妃、比如赵飞燕,这些美女被后来的所谓仁人君子骂为红颜祸水,甚至有的人(明太祖。)说,如果我不是女人生,就要把天下的女人都杀净。我真的为这些女人感到无比的冤屈,试想一下,如果娶这些女人的人不是昏君,她们还会造成如此的祸害吗。譬如,杨贵妃嫁给了康熙帝,赵飞燕嫁给了唐太宗,又会如何呢。我们中国人,总会找一些人为尊者垫背,这些女人就是垫背垫了几千年的人。希望精神分析不会成为垫背的。我接触精神分析时间也极短,虽然和其他人一样,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弗洛伊德,知道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理论,但是很肤浅、很表面化,当然现在也还很肤浅、很表面话。今年元月份,我参加了曾老师主讲的精神分析初级班,不记得当时具体的感受了,现在回想就是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再一个感觉就是自我价值感明显提高,如果用金钱衡量的话,初级班之前我感觉自己值50元,此后感觉能值150第1页共5页元。还有,参加完精神分析的初级班,虽然我也没记住太多的理论,如果考试的话可能都考不及格,但是,很多精神分析的东西真的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这次参加中级班,我倒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是上课前的确有一种期盼。上课的过程中,包括小组活动中,我总的感觉,我已经基本做到了体验多、逻辑少。通过这一次学习,我真的体验到而非认识到精神分析第2页共10页直指人性的东西,或许精神分析应该称为人性分析更合理。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确实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