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行》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山行》教学设计1第1页共155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绚烂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美丽、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长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绽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一、背诵古诗,激发爱好。第2页共155页1.你喜爱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依据学生背诵状况刚好激励,激发学生背诵的爱好)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不由自主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第3页共155页的境界。)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会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4.释题:在山上行走。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1.老师范读。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第4页共155页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分:深:深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第5页共155页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分。4.结合画面,探讨沟通疑难字词。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相互评价。第6页共155页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绽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留意调整说话依次。(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曲折地伸向充溢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第7页共155页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三)小组沟通,学其次句。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老师点拨订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第8页共155页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溢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说明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