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教学目标:1、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如:栉、比、状、属、识等。2、疏通文句,为鉴赏课文打下基础。3、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4、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教学设想:1、虽然本文篇幅较短,语言浅近,但它却是一篇教读课文。需认真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2、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与以往同学们接触到的游记有所不同,可以和《赤壁赋》做比较学习;3、体会和揣摩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和写景的妙处;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回顾学过的《赤壁赋》引出袁宏道的《虎丘记》。二、介绍作家作品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三袁”,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狭窄。因而,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公允的。3、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埋葬于此地,三日后有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此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本文记述了中秋之夜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既有对虎丘月夜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有对聚饮欢歌场面的描写。作品刻画细腻,情致盎然;语言浅显,清新流畅。4、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高岩邃(sui)壑(he)倾城阖(he)户下迨(dai)部屋靓(jing)妆丽服栉(zhi)比如鳞新艳相角(jue)妍(yan)媸(chi)自别尚识(zhi)余言5、学生默读,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句:16、学生提出每段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引导,逐一解决这些疑难问题。7、学生串讲课文,教师提出一些重点字词字的意义和用法二、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三、学生默读,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句。四、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逐一解决。五、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2)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3)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4)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5)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6)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7)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8)属而和者(注音)(9)竹肉相发(借代)(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2、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3、分析第一节:(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2)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3)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4)“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5)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6)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4、分析第二节:(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2(2)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