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遍翻中国历史,但凡发生天灾,时常可以看到这类人的身影:寇、兵、匪、官、商、绅,可谓中国式天灾里的六大“人祸”。在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那场中国式天灾中,六大“人祸”诡异地凑齐了:肆意屠杀灾民的日寇,草菅人命的国民党散兵,为了自己活命不惜杀人放火的土匪,麻木不仁的国府,大发灾难财的奸商,自私自利的乡绅……一个个面目狰狞,比撕咬饥民尸体的野狗更凶残!最终,300万人在挣扎了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之后,在逃荒路上挨了几百上千里之后,却得不到任何救援,在绝望中慢慢死去。通过这段文字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回顾20世纪另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去了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二、整体感知:如何划分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导语(1-3段)概述了如今阳光明媚的布热金卡曾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可怕的旅游中心。主体(4-15段)介绍集中营情况,写作动机以及参观者的见闻感受。结语(第16段)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今天,人们参观的奥斯维辛是经过复原的,当初德国人为了销毁罪证曾把它炸毁,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能找出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明确: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篇新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映和感受,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参观者反应和感受的句子。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重点探讨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1、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有同学答美好、幸福、安宁、安谧……我好象没有这种感觉,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观点?沉重、可怕。对,是沉重、可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同学念第二自然段:“这真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