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第二篇: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关系班级:20XX级针灸推拿学2班姓名:李涛学号:20XX46601042标题: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区别摘要: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剂新产品研制提供依据。关键词:中药配伍目的方剂配伍目的中药配伍特点方剂配伍特点第1页共14页正文:中药学的配伍,即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将诸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达到针对病症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的目的。从配伍目的角度讲,中药配伍仅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而对药效、毒性等方面并没有要求。若是论及配伍后药效、毒性等方面则属于方剂配伍的范畴了。中药配伍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一、中药配伍可避免单味中药用量过少药力不剂,或用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比如人生黄芪同用健脾益气之力尤佳。麻桂相须,发汗解表之力倍增。二、避免单味中药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难以全面兼顾。三、避免单味中药用药时的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大戟、芫花泻下逐水功效相近。而方剂配伍的目的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方剂配伍还注重控制多功效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作用。但多以其分别配伍黄连,苍术,知母为前提。方剂配伍还注重扩大治疗范围。在临床我们更注重的是重视病情情况,根据基础方进行加减配伍对疾病进行治疗。为了描述中药学中的配伍关系,中药学引入了七情概念,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想杀、相反7种配伍用药情况的总称。单行在七情是喻指用单味药治病。如治疗气虚欲脱的独参汤等。在临床上并不能找到一味只入复方而不能单味应用的中药。相使即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已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芩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芩补气利水的功效。相须即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故说生半夏畏生第2页共14页姜。相杀是与相畏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的相互对待而言。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七情各情的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具体药对来说,药物之间的七情却因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首先,同一药对之间,因病情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配伍关系。因为药物的“能”与“毒”必须在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如大黄与芒硝合用,泻下通便作用增强;对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等症候,可使泻热通便的治疗增强,因而两者具有相须关系即属相反。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的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