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教学重点:1.文言基础知识2.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也可安排早读时间)一、导入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第二课时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1.通假字距——拒内——纳倍——背蚤——早坐——座不者——否则郤——隙2.重要实词军霸上飨士卒妇女无所幸素善留侯张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亡去不义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固不如也臣活之故幸来告良孰与君少长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不如因善遇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范增数目项王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常以身翼蔽沛公加彘肩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而听细说沛公起如厕大王来何操会其怒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3.重要虚词:于;之;为;乃;以;因。4.句式使人言于项羽曰具告以事大王来何操?因击沛公于坐第三课时一、引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参考结论: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①要项伯,以兄事之。②约为婚姻。③慷慨激昂说假话。④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⑤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⑦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⑧立诛杀曹无伤第四课时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二、问题: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相关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2.刘邦与韩信①萧何月下追韩信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③假王真王④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3.《垓下歌》四、作业1.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