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5、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设想1.强化诵读。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二、简介《左传》:《左传》是“十三经”之一,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三、文体知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四、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六、串讲第一段。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概括内容:第1段,写秦、晋围郑。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七、自读并讨论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够。已:同“矣”。3.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概括内容: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①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②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人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八、课后作业:1.背诵前两段,预习后两段。2.整理着两段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一、串讲导读第三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