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教学过程1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3、召开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上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间1956年——1964年1964年至1982年1985年----1991年重点农业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内容1、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体格2、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3、开垦土地,大种玉米4、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地方和企业一定的自主权5、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2、扩大国企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管理1、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2、调整所有制的结构3、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承包最终结果及原因失败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3、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失败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2、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评价它冲击了旧模式,经济有所发展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启示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认识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3、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进,也不保守5、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6、必须不断加强执政的共产党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7、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往往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在理论上出现了偏差,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及2时调整政策,并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布置作业:《优化设计》同步测控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