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渔父1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本文采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能通过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屈原和渔父的人生追求。难点探讨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教法及教具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一、导入新课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Com]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放。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2)被动句是以见放七、感受形象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沧浪歌早在春秋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板书设计课堂作业作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