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氓》的情节、艺术表达手法、女主人公形象。2、《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教学步骤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三、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明确:议论、抒情。(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8)齐读这一部分。3、研习“决绝”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板书)清醒、刚烈。(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