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2.能力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2)通过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等史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实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通过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3)通过遵义会议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掌握通过历史材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谁能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给我们简单谈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时局变化情况?生:(发表看法)师: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生红军的战略转移。(板书第四节课题)用心爱心专心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师: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然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生:(阅读并理解史料)师:请大家谈谈对将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生:(各自发表看法)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