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0穷人课型阅读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比较正确的评价人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借鉴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从课文的学习中认识穷苦人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正确的评价人物,学习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2.有感情的朗读。教学准备1.演示文稿2.背景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反思一、导入:1.出示课题导入:你怎样理解“穷人”?(穷人就是穷苦的人。)2.介绍作者、背景交流: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5以情景带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1二、自读课文:1.读课文,自学生字:2.理解词语意思: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顾惜:顾全爱惜。黧黑:皮肤黑而黄。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食其果。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生字指导: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张罗、自作自受部首:桑霉字形:怨--苑--碗--腕熬--傲--嗷揍--奏--凑103.练习正确流利的读课文。4.提出不懂得问题。三、初读了解: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得讲什么事?概括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52.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指导: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第一部分(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部分(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部分(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10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3.课文思考:(1)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2)找出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段落或语句。10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巩固课文:1.自读课文: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还读懂了什么?4.本文写作顺序是什么?二、阅读理解:1.思考:从哪些方面反映了人物的“善良”?2.划出相关语句,自读体会自学提示:(1)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2)思考:语句表达了什么?(3)像想当时的情景,谈自己的体会。(4)有语气的读一读。交流:善良巩固: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5510提清要求,明确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理解自学。33.小组交流学习。4.汇报:指导:结合课文内容,围绕重点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性格,正确评价人物。强调: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强调:渔夫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交流指导:(一)第一部分1.家境贫困、生活艰难“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2.桑娜勤劳能干“温暖”“舒适”3.内心很善良“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二)第二部分1.桑娜走出门去,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关心她人、心地善良。)2.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乐于助人,善良)3.心理描写:七个省略号(三)第三部分“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