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为波峰,向下(左)为波谷。6.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所以同相轴应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有一定的规律,相邻道的波形相似或渐变。(相干性)2振幅显著增强:由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已采取了许多增强信噪比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所以反射波的能量较强。3波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同一反射波在相邻的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相似,即主周期、相位数等是相似的。(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程相近,传播过和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4时差变化的规律:(δk)地震剖面已经过了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记录。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是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轴仍是弯曲的,直达波、折射波(在共炮点记录上是直线)的同相轴动较正后变成了曲线,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7.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的不同之处: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层与测线上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层界面常常不能一一对应;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有假象。把t0变换成深度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都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波阻抗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这时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直接地对比。在构造复杂或地层倾角较大时,由于偏移,反射点位置与记录点位置相差很远。地质剖面反映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