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位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关涉到一个家庭的明天。每一届孩子的成长,都关涉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的核心理念定位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用我的一生来追求着。一、我的教育理念的雏形—一个都不能少屈指算来20载,慈母岗位不离身,多少酸甜多少泪,只盼儿女各成才。这是我做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受挫、反思、学习、成长……构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基本轨迹。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班一班的学生,是一个个学生集体,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有“一个都不能少”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意识,即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记得1998年6月,学校派我到华师附小当小升初的监考老师。在两天的监考工作中,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考室里睡觉的学生都是某小学的。”那时,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带的孩子改变这种刻板印象。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于是,我每天早上早早到校,下午下班后迟迟不归,忙着辅导孩子学习,甚至连双休日也不放过:为了教孩子写好作文,云山珠水都留下了我与孩子们的足迹;为了让孩子记住英语单词,我奖励每一个孩子一个个小本本,方便他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一些孩子学数学形象思维较差,我把自己孩子的一套蒙泰梭利学具搬到学校,演示给他们看……期末测试,孩子们各科平均成绩,果然名列前茅。我沾沾自喜。散学典礼时,校长走过来,对我说:“会后你到我办公室一趟。”我一听,心想:校长是不是要表扬我。谁知道,我遭到了家长的投诉,说我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对学习逼得太紧,让他的孩子不能接受。听到这些话,我犹如晴天霹雳,从头凉到脚。我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可,还遭到家长责备。甚至有家长给校长写投诉信,说我“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不好吗?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我的时间去哪儿呐?去孩子那里了!我的心去哪儿呐?还是去孩子那里了!我一心一意为孩子,他们怎么就不领情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夜里我辗转难眠,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想起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后来,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我给老师说句心里话。虽然孩子们的有些话让我脸红,让我心跳,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渐次发现原来教育不能只从教师一厢情愿的立场出发,更要站在家长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立。我要感谢家长与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渐悟教育真谛!二、我的学生心灵解密法宝——心灵档案“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永不过时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与这一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一教育思想说起来容易,落实难。班上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学习有困难,上课睡觉,下课撩人,放学打游戏。父亲的教育就是棍棒。放学后,我留下他,帮他补习,可孩子不愿意,一有机会,就偷跑。我苦口婆心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性,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助他,收效甚微。我心急如焚。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态度。记得一个冬天的早上,天下着雨,寒风刺骨,他穿着拖鞋来上学。原来他只有一双运动鞋,被雨打湿了。看到这情形,我抽空赶紧去给他买了一双鞋。就这一件小事,让孩子冰封的心,慢慢解冻了,更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是我给他补1课,还需要像妈妈一样关心他。只有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此后,在我作为班主任的成长道路上,我学习王晓春老师的教育诊疗法,课程标准把兴趣放在首位:低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其他年段都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快乐地写,想方设法长久保持兴趣。这是老师需要花心思,经常做的工作。在习作内容和形式上,老师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习作评价环节,老师的讲评重在激励,使全班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