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意外演绎课堂精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预设而生成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没有预设到而意外生成的也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如果教师有灵活机智的应变处理能力,我们的课堂将格外精彩,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否则将是画蛇添足,弄巧反拙。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对教材应有相当的熟练程度,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内容能信手拈来作出巧妙处理。我在上“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李伯伯在围墙边一面靠墙用篱笆围成一道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鸡圈,需要篱笆多少米?可能由于抄写时的疏忽,竟然把“一面靠墙”这一关键条件给丢了,面对这一课堂意外,我灵活地处理了这一偶发事件,自认为生成了课堂精彩。现把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师:刚才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下面我们来创第三关“火眼金晶”(出示上题)。生:太容易了,(6+3)×2=18(米)。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生:还可以这样算:6×2+3×2=18(米)。我一楞,转脸在看小黑板,这才发现题目少抄了“一面靠墙”四个字。我略作停顿后冲学生微微一笑说:可是王伯伯准备的篱笆不足18米,他却照样围成了这个鸡圈,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一个学生说:“王伯伯也可能用木板或者尼龙网代替篱笆当作鸡圈的门,这样可以节省一些篱笆”。我鼓励他说:“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考虑问题,真棒”。又一学生说:王伯伯既然在围墙边用篱笆围鸡圈,完全可以利用围墙来节省篱笆。我说:就地取材,这是好办法。学生继续说:王伯伯可以一面利用墙,其余三面用篱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篱笆。我家的菜园就是这样砌的。又一学生补充说:王伯伯可以在围墙的一角用篱笆围鸡圈,这样可以两面靠墙,节省更多的篱笆。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发言:王伯伯的鸡圈也可能在与邻居家的巷口中间,这样两面靠墙,更节省篱笆。我叔叔家的羊圈就是在我们两家巷口中间的。如果鸡圈在与邻居家的巷口中间,其实也可以三面靠墙,这样节省的篱笆就更多。这时我说:同学们联系实际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简单!下面请同桌合作,先画出不同围法的示意图,在列出相应的算式,求出结果。最后我们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法多。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找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并做出了解答。上完这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本是一道“错题”,是什么让它如此精彩。我觉得我对这一道习题的设计和处理具有以下几个成功点。1、关注意外,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动态生成的。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差错”问题,及时对教学进度与方法作出反应与调整,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创设足够的空间。在本课教学中,我的一句“可是王伯伯准备的篱笆不足18米,他却照样围成了这个鸡圈,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艺术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自觉进入到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中,让学生在探究、尝试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绽放美丽。2、生态课堂,充分发展学生潜能。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数学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事实”,进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如:“我家的菜园就是这样砌的”,“我叔叔家的羊圈就是在我们两家巷口中间的”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思考。生态课堂就是根植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3、自主探究,演绎课堂精彩。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怎样问”。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多种活动的形式。例如对某个情境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或在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不断寻找中间问题等,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