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伪民主”课堂说“byby”【案例描述】某教师借班执教的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五年级的《父母——我特殊的朋友》。首先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现学生家庭亲情的全家福照片,提出本课要讨论如何珍爱家庭。随后又出现了两段视频,分别是参加孩子华杯赛没有得奖,受到父母责怪而引起争执;孩子放学要独自挤公交车回家,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好。看完录像后,老师亲切地问孩子:你们家也有这样的事情吗?你能说说吗?整整半分钟,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非常尴尬地说:“那我们就来说说那两个孩子这样做对不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两个孩子这样做不对,这时一个孩子提出异议:她参加华杯赛已经很努力了,没有得奖为什么父母要责怪?再说,这是她觉得很委屈,是真实的想法,为什么要隐瞒?当然要向父母抗议!”教师哑然。灵机一动,教师请孩子们看课前准备好的该班学生父母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孩子们以往从没有接到过自己父母的亲笔信,所以都非常感动。此时教师充满深情地说:“父母为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付出大量的心血,难道我们能为这样一点小事就冲他们发脾气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不能!”随后把目光转向那个孩子,他很不情愿地嘟囔了一句:不能!课后我分别和授课老师和那个有异议的孩子进行了交流:问:你觉得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处理?通过学习,孩子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和父母沟通的一些技巧呢?师:我在备课时有一个想法,就是“大爱能够包容一切”,因此我努力想创设一个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以化解这样的矛盾。可能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问:为什么你出示的两段视频,对学生而言毫无共鸣?师:一方面这两个视频是我校学生的例子,可能对该校学生而言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缺少共性;另一方面问:看你的表情并不赞同老师和同学的观点,为什么最后还是同意了呢?生:只有我和别人的意见不一样,大家看着我很不舒服。再说,我觉得老师也希望我和大家的观点一样,没办法。问:你觉得今天的课堂民主了吗?师:我觉得自己教态亲切,情感投入充分,讨论氛围热烈。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我不会一味尊重,但似乎学生不买我的帐,也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民主。【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建一个民主化的品德课堂对有效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然而教师对于民主化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在他们观念中,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从“师本位”出发。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还是服从和命令、师讲生听等显性和隐性霸权行为。将教态亲切、讨论氛围热烈、学生参与活动愉悦等表象简单地认定为这就是民主化,却忽视了民主化的真正内涵就是尊重学生,平等宽容、探究创造的特征。当师生观点发生碰撞时,教师会利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处于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其实是一种“伪民主化”的课堂。品德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品德素养提升的过程。民主化品德课堂,优化学生学习道德的环境,提供学生学习的实践空间,形成品德能力,使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从而为成长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课程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民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共同生活。即教师如何营造和调控一个和谐、平等、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对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育智慧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伪民主的老师营造不出民主的课堂。如何让课堂回归真正的民主呢?一.打破“花盆效应”,回归本真生活。“花盆效应”也称作局部生境效应。因为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一方面,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长在其中的生命适应性较差。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花盆”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脱离现实生活,就会削弱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思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