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练习题1、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2、唐朝建立的时间是()A.589年B.581年C.605年D.618年3、“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成于哪一时期()。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4、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②“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6、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7、唐朝哪位皇帝的统治被史学家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唐高宗B.唐中宗C.唐玄宗D.武则天8、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⑤⑥9、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①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隋炀帝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滥用民力,暴虐无道,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点评】此题考查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根本原因”。2、答案:D。解析:【分析】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建立的时间,考察知识记忆的能力。3、答案B。解析:【分析】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时间,考察知识记忆的能力。4、答案A。解析:【分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约开支;合并州县【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统治措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答案D。解析:【分析】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扩大国学的规模、培养人才。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统治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6、解析:答案C。【分析】唐太宗重用线材和虚心纳谏,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把魏征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题目中的这句话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臣魏征,考查学生对魏征的认识。7、答案:D。解析:【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8、答案:D。解析:【分析】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西晋定都洛阳,东汉定都洛阳,隋朝定都长安,唐朝定都长安。【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定都长安的王朝,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题目中涉及到的王朝的都城。9、答案:D。解析:【分析】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因为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武则天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