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设计意图蔡河镇中心中学张萍我今天我讲的课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在准确讲授物候知识的基础上,先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四季图,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在教法方面,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为了体现教学目标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拟采用以下的教法:1音乐导入法:用音乐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一些自然现象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使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初步了解。2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生动性。3竞赛激励法:学生都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识记字词和快速筛选信息时采用了竞赛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学到知识,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