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一场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观摩本校及其他学校的七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现就此略作论述。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一百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近两年来的语文教学实际状况中,尤其是在一些课堂观摩教学中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学生正确写字的训练,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其实,即使课文的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的感受,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以及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应该重点讨论音乐欣赏问题,否则那便是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另一种倾向是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图片资料,一节《苏州园林》的教学播放图片有时多达15幅,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不是这堂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否则观看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方式效果更好。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如何介绍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学习文章的思路、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播放少量图片以加强直观感受是可以的,过多地运用图片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文章本身、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还有一种倾向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少使用黑板,很少写字,而全都是用多媒体投影机把要写的内容在屏幕上表现出来。例如某重点中学的一位七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是一堂观摹课),整整一堂课没用过黑板,没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这样不仅不利于训练学生正确写字的习惯,而且疏忽了词语教学。当然,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我校老师马道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能较好地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深入细致。二、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丰富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