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伴我成长城关镇西关小学曹陇青我校实施高效课堂已有好几年的历程,高效课堂我们并不陌生。在高效课堂的教改实验中,我犹豫过、也徘徊过。但是后来经过自己的亲身实验,走进高校课堂,还是看出了高效课堂的诸多优势。来我校这两年中,高效课堂改革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回想课改前那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每天不厌其烦的把自己那“半桶水”想方设法的往学生嘴里灌,学生根本不领情,到头来弄得自己口干舌燥,满身疲惫,学生却冷眼旁观,一脸不屑。看着那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们,毫无教育成就感可言,是课堂改革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期望。高效课堂改革实施前的一次理念灌输解开了在我心里纠结了许久的结:教育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是给他们最简单的“鱼”,还是给他们“渔”,抑或是给他们“欲”?这次课改让我有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能迅速从“传统课堂”走进“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为了课改的成功,我及时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懂的更多。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大量阅读与新课改有关的文章,研究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其次,观看课改名校名师的课堂视频,希望通过尽可能多的文字,视频等认识新课改,以求近距离的体悟课改的新理念,接受课改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科组经常进行集研议、听课、评课,时间长了,新与旧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对新课改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在高效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我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堂也不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知识研究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还要最大限度的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索、探究、交流、质疑、展示,从而创生新知识,形成新能力。我从站了十多年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让学生走出来,离开课桌,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魅力和风采。这种氛围下师生间的互教互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高校课堂改革实现了教师教学地位的提升,找到了教育者的尊严。以前,老师要讲好,学生要听好,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提醒走神的学生或维持学习纪律,那时的老师是保姆式的老师。课改后的老师不用全部讲解了,只需给学生一个引导让他们自主学习就可以了,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找到并恳请老师“指点迷津”。设计课堂流程时,教师俨然是个“工程师”;指点迷津时,又觉得自己是个“智者”。此时的学生才会真切的感到老师的重要性,才能从内心尊重老师。由原来的“送货上门”“到现在的“邀请讲授”实现了教师教学地位的提升。多听课,勤反思,内外并重提升自己。我参与课改两年来,一有时间,就会走进同事的课堂去听课学习,学习课堂设计,学习点燃学生的方法,学习评价手段等。有时也会在听课中突然迸发灵感,便随笔记之,顿觉欣喜万分。总之每次听课都会满载而归,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或创新,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改革最终要形成自己的东西但也不能闭门造车,古人有言:要集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我想课改也应如此。拿破仑曾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很明显,拿破仑在强调反思的重要性。很多事情,只有静下心来回想时,才能透过表象看清实质。教学同样如此,每写一次反思,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次财富的积累。成功后的反思是动力,让人变得更加自信;失败后的反思是借鉴,让人少走弯路。其实,反思不仅仅指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与同事间的课改交流是更高层次的反思与提升。我习惯把平时课堂上出现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记录、整理,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我的同事探讨、交流,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两年来,我与高效课堂一路同行,高效课堂也在陪我一起成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探索课改的路是没有终点的,只要我一如既往的努力和付出,我相信自己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