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美的事物总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增强人们的审美趣味,激发人们愉快向上的情感数学是极富魅力的学科。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从教材中挖掘出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审美因素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感受教材的美仑美奂,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智趣。一、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数学的形象美实践证明:凭借直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此,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享受到喜悦,产生美感,教师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投影片进行旋转、抽拉、覆盖等操作变化,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操作美。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更可以把情景图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真是一幅动感画面激起千层浪,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联想和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已呼之欲出,同学们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脸上。同学们的拼和方法层出不穷,最富有创意的是有的同学拼出了正方形,有的拼出了菱形。二、利用教材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教材的素材之美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中的题材贴近生活,时代性强,信息量大,呈现方式新颖活泼,引人入胜,设计美观大方,栩栩如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材提供的素材有数字、字母、汉字、标志、图案、国旗、树叶、动物等,同时又展示了建筑图片以及中国民间最为流传的艺术之一——剪纸,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的对称美,体会对称的稳定、协调、和谐给人带来的舒适美观的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素材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无论是科幻的,还是童话的都能充分显示出教材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育智的作用。三、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本质美。“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纵观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各章节,都具有美育的因素,但由于数学的笔跃众于它的准确性、抽象性。这种本质的美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美育,必须注意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视点,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如在《混合运算》一节课中,因为学生已经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脱式过程、脱式方法,可以说有了知识迁移的基础,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两组口算题。第一组:⑴16+18⑵48-36⑶20-11第二组:⑴2×8+18⑵48-9×4⑶40÷2-9口算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到第一组题中的每题的其中一个数用一个乘法或除法算式来代替,就变成第二组题,老师继续让学生把每题中的第2个数也用一个乘法或除法算式来代替,算式会变成什么样的呢?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编题,如:2×8+9×2、2×8+36÷2......等,学生既找到了一步题与多步题联系,也发现了多步题的计算方法。在课后的练习中则可以设计安排这样两道题□×□+□÷□、□×□-□÷□,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