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执教:仁爱中学朱碧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课前通过导学案预习积累“佝偻、倒坍、荫庇、周道如砥”等词语的读音与解释。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信息筛选,找出描写那树特点与品质的语句。2、运用跳读、精读、浏览、对比朗读等方法品味重点语句,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的主旨。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大树的灵性与作者写作的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呼唤人类的良知。教学重难点1、找出描写伐木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体会作者愤恨的情感。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大树的灵性与作者写作的意图。3、将“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加强朗读指导,在诵读中感受那树的品质及命运,体会作者愤恨的情感。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在朗读中感受那树的悲剧命运。2、圈点勾画法:通过圈点勾画感受那树的品质和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残忍。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做一个猜字游戏——小篆猜测“人”、“树”,“休”,一个人,一棵树,人在树下休息,这不仅仅是中国汉字的魅力,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板书:标题、作者)二、反馈预习,落实字词师:同学们预习的导学案有这几个词语注音是错误率最高的,这里表扬吴心怡等7位同学完全正确,请一位同学上来将这几个拼音写在黑板上。(学生书写,教师指正)三、由题目所想到的师:课文题目是《那树》,你看到这个题目,最想问的是什么呢?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课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四、整体感知(那树)1、老师配乐朗读1-5段,同学们筛选信息请你以“我从读出,那是一棵的树”句式概括那树的特点。(老师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明确:古老、繁密、坚固稳定、顽强、生命力旺盛、默默奉献——给行人阴凉清净、给鸟儿栖息之所、给情侣们温馨的感觉。(板书那些特点)五、被伐原因的探究(那树)师:这样一棵树(板书将树形状呈现),最后却被砍伐,请问那树为何而死?请找出几个原因。(刘于逸等5位同学提出)学生回答设想A:生1:因为一个醉汉酒驾撞树而死,专家宣判那树偿命。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生1:“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师:连用三个“于是”似乎一切都顺利成章,真的是这样的吗?生1:不是,这是人自己的错,酒后超速驾驶。师:如果没有这件事,树能逃脱被伐的命运吗?文中哪里有暗示?生2:不能。第6节“端详计算无数次”、第7节“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师:到底那树与什么发生了冲突呢?请同学们找出那树被伐的另一个原因。生3: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冲突。师:有没有具体的语句体现?生3:第6节“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师:老师把这句话进行了修改,大家看看是原句好,还是老师修改的好?修改(1):“柏油路铺过来,高压线架过来,公寓楼房挨过来。”明确:是原句好。原句运用重叠词语说明文明发展速度之快。修改(2):“柏油路一里一里浇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搭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造过来。”明确:是原句好。原句运用这几个动词也说明文明发展速度快,气势雄伟,如排山倒海,经济建设的进程势不可挡啊。(朗读指导,读出气势,重叠词语语速快,动词读重音)师: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对的树是如何延伸的呢?请找出原句。明确:第5节“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师:文明发展势不可挡,而那树的延伸却相当缓慢,我们来对比朗读一下这几段话,“一厘米”后面的省略号告诉大家要读得慢一些。(请一个学生读,读后指导,后大家一起读)学生回答设想B:生1:因为那树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脚步。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生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师:那树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前进。还有什么原因?生2:因为一个醉汉酒驾撞树而死,专家宣判那树偿命。师:其实交通事故只是一个契机,随着文明发展的进程,那树终将难逃一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