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學生姓名:性別:男√女___出生日期:2003年12月4日年齡:岁學校:年級:班一.个案历史与家庭背景:二.诊断:精神残疾一级,自闭症三.目标行为用手打人:用手掌或拳头打别人的身体四.功能評量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方式:(1)晤谈:1>与保姆:能听保姆的话,但也会经常打保姆,跟保姆拉扯。如果之前发生过不好的情绪,个案会把这种(延宕反映)带入到其他活动中,并维持很久。例如,个案早上在宿舍用打人的行为索要食物,阿姨制止个案行为并批评他,没有给个案食物,也没有做后续的教育安抚工作,个案哭闹后停止。走到教室后,个案依然会有不良的情绪存在,并能持续一天甚至更长。2>与老师:根据该班老师反映个案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打人的行为,一般会打身边的人,对象不固定。在个案的行为被制止或被要求做某事时,会出项打人的行为。在宿舍、课间或活动转换时发生打人的情况比课堂上多。(需要结构化)刺激辨别\刺激控制.控制改变,行为不同.疗育方法,由此切入?(2)课堂观察:2个案发生用手打人的情况频率不稳定,有时一天出现十几次,有时一整天情绪都很好,没有发生打人的情况。在集体课上,个案被要求完成任务或想要得到某物时会出现打人的行为,一般是周围的同学或保姆。在室外课上,当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或老师(保姆)对他提出要求时会打保姆或同学。室外课、课间发生打人行为的频率高于室内课。(3)ABC行为观察记录详见“ABC观察记录表”(4)行为标的“用手打人”行为功能量表分析《行为功能分析表》注意力寻求3分逃避4分感觉1分痛觉减除0分《行为动机评量表》感官刺激2分逃避4分引人注意2.5分要求明确的东西4分量表与ABC再比较(5)目标行为“用手打人”行为动机:要求明确的东西、逃避\引人注意(6)训练目标及其基准线:3基准线:用手掌或拳头打别人的身体,平均6次/天。行为目标:用手掌或拳头打别人的身体,平均3次/天,维持三个月。六.預防策略/程序:1、座位安排:把个案的座位放在第一排,与旁边同学的位置隔开一臂之远,减少个案能打到同学的机会。2、室内课:教学活动时阿姨不跟个案一起上课。主教老师对于个案好行为比如注意力、参与活动给予关注(如:你能注意看老师,很棒!)和增强(见下面“代币制策略”)。助教老师在个案附近,当个案发生打人行为时及阻挡,并指导个案双手交叉互握,配合语言提示“管好手,不打人”。3、课间:在个案能看得到的地方贴上视觉提示“双手交叉互握”的图片,提醒个案如果想打人就要把上手交叉互握。?(如何教导)给个案安排喜欢的活动,保姆在身边陪伴,减少个案打人的机会。4、个案与保姆的互动:改善个案与阿姨互动的关系,比如通过球类等个案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良好的关系。指导保姆(具体操作??)改变与个案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因为阿姨对个案大部分是规范行为下指令的互动方式)。七.建立适当行为或替代行为:41、教导手势语:“伸手,手心向上”表示要,来替代个案以“用手打人”来索要东西的行为。2、合理逃避:当个案出现身体不舒服、生病等情况,举手示意,经老师检查确定后可到休息区休息。3、教导自我控制的方法:3.1老师示范“双手交叉互握”,指导个案练习。3.2指导个案从1数到10。3.3老师示范:一边“双手交叉互握”,一边从1数到10。3.4训练个案听到老师语言提示“管好手,不打人”时,能做到“一边“双手交叉互握,一边从1数到10”。3.5增强???(语言\物质)3.6主动\内化八.行为改变方法:1、用手势语“要”来替代以“用手打人”来索要食物的行为。1.1老师做“要”的手势语,让个案模仿,然后放食物放在个案手上。1.2只要个案做出“要”的手势语即给他食物,及时给予语言增强(例如,伸手要食物,很好)。2、建立“吃完”的概念2.1用实物提示来进行训练,如,海苔分成四块,放在他面前,当他表达要求的时候,就给他吃一块,四块吃完,就告诉他,没有了,吃完了。2.2用视觉提示来进行,告诉他一天可以吃多少,比如,食物装在一个透5明的罐子里面,告诉他,吃完了,就没有了,当他吃完了,就告诉他,今天吃完了,不能再要了。2.3用完成任务来进行训练,如做完某件事,可以要一次食物。2.4当个案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