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1读)──再见了,亲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4.速读课文。(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2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1段,思考:从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2)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比较两个句子,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3.细读课文,看看这一段中,写了大娘的哪几件事,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你从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冒、穿、雪中送炭、丢、背、唯一)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5.总结这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出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2.细读课文找事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后两段在写法和结构上跟第一段3基本相似,请同学们试着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二、三段。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按要求自学,分四人小组讨论。2.全班反馈讨论。反馈第2自然段反馈第3自然段四、发散1、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自由组合,互编互导,表演“话别”场景。2、小组练说。3、选代表说。五、学习4至6自然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1)师: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生读)师:朝鲜人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