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定稿)姓名:程敦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北所在地市:随州所在区县:广水所在学校:关庙镇中心中学所教学科:语文所教学段:初中所教年级:八年级所教教材版本: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教学题目:春望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和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多形式诵读和赏析诗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的忧国思家感情。学习内容分析:《春望》是杜甫困居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慨。《春望》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将景物、人事、感情等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完美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多形式诵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忧国思家感情。教学难点: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生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很少,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不高;学生阅历尚浅,对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体会有一定难度。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离乱经历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学习重难点是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一、导入1、对联导入,了解诗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杜甫的对联。你能根据你所了解的杜甫和其诗歌,谈谈你对这幅对联的理解吗?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指名回答,教师小结)2、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1)揭示课题师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典范之作《春望》。(2)了解写作背景请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本文写作的背景。联系所学唐朝有关历史,注释中的“叛军”是指?“安史”叛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首诗作于757年3月。(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提问引导加深理解)二、诵读诗歌,吟咏诗韵1、听诗朗读(学生认真聆听范读录音)2、配乐朗读师述:《春望》集中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2理解: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学生齐读屏幕上的解释,对“沉郁顿挫”作初步理解)学生多形式朗读(个人、2-4人自由组合、小组),点评。3、背诵诗歌三、逐联赏读,品味诗情诗境课堂衔接:教师简介五言律诗,提出接下来的学习目标。1、赏读首联(1)想象画面,生动描述首联描写了国都长安城的景色,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出现怎样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学生有感情口头描述,师点评)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学生齐读,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置身意境,感受情感(化作诗人,置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批注首联中最能营造诗歌意境的关键词,然后师生研讨)首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师生小结)2、赏读颔联(1)研读诗境,体味诗情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师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①诗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感情沉痛。②诗人移情于物,借花鸟抒写内心的沉痛之情。诗中的花鸟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融合而成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意象。(教师相机结合解释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2)咀嚼语言,体味诗情体味本联传神表达诗人情感的字词。3“溅”,泪水受冲击向四外飞射;“惊”,惊悸,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溅”“惊”,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感恨之切。(自主探究,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