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滁州志》学生的几个质疑问题•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5、为何称自己为“醉翁”?•6、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7、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琴、棋、书、酒、金文、自己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山间之朝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山间之四时。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当看到时,太守醉了。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沉醉于秀丽的湖光山色。陶醉于自己的政绩当中,陶醉于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改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乃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乃欧阳修。“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曾巩【醒心亭记】清醒的醉翁课堂随笔600百字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