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雍熙一小李琴[摘要]把知识变成能力,把方法变成智慧是每个教育者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关键词]学生学习动机一、引言:学习动机是增强学习积极因素的基础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非智力因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在1939年提出来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智力差异并不明显,对他们学习起作用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目前我国研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之外,且与学校教育效果有关的其它因素。”①非智力因素指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态度毅力等。学习动机则是毅力,兴趣、态度等这些因素的基础,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活动的最重要动力,对确立学习目标,将学习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以及较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学习的积极因素都不可缺少。二、理论:让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学习动机由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由个体内部需要引起的动机主要由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等内在因素转化而来,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自主性、自发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由老师表扬、父母激励、考试压力、荣誉获得等外在诱因激发起来的外部动力则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物质的吸引力,不能导致永久变化,不会让学习者对一些有价值的取向或知识有持久的忠诚,仅仅是暂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外因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诱发性、被动性,内因则具有稳定性、主动性、持久性。因此,新课程理念追求课程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探究式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倡导合作与关爱,注重过程与情感体验,就是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动机重新定位于内部,强调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真正让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三、现状:把学习由目的变成了手段现在尽管新课改不断深入,但是在“以分录取”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校还是小考大考不断,周测月测频频,部分学生一提到考试就厌烦,一提到读书就疲劳,做作业东抄西抄只图完成任务,对学习总是打不起精神。在家里,有的家长天天“陪读”,将引导变成了监督,甚而虎视眈眈,使孩子如做苦役;有的父母干脆舍弃一切,一心为孩子服务,要孩子上清华进北大,不厌其烦地加大他们的压力;有的父母只看重分数,只要孩子分数一上升就给予金钱或物质奖励……这种种靠外部刺激来调动的求知欲一旦不转化为内部动力,学生内在价值就会削弱,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把学习变成一种换取名利的手段,形成一些贪婪、攀比、虚伪等不良品质。一旦这些督促、奖励等外力失去,学生就不再对学习感兴趣,也不会把学习当成一回事。有研究者对学龄前儿童学习绘画进行调查。他们任意选取一些孩子让他们画画,对一组许诺给最好的参与者奖赏,而对另一组只是让他们画画,没许诺任何奖赏,结果两周后发现,许诺奖赏的一组画得少,而没许诺奖赏的却画得多。可见,奖赏使孩子对某些事物原有的兴趣减少了。因此,只注重外在动机的培养而忽略向内部动机的转化是不行的。当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其他东西时,他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学习变成了他们获取另一物质的手段。四、对策:把学习变成第一需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②。作为施教者只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把学1习当作乐趣,把知识的积累和获取当成最大的享受,才能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人”的观点,才能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1、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大脑原先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外来刺激有密切关系,是在原有的知识构架上不断积累和生长的过程,要依赖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个同等的教育机会,不要让注意力只局限于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