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课型新授课3.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4.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做一个图形的周长,认识周长的实际含义;学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2页—43“长方开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简析: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通过指导学生的操作活动,如: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周长的概念,在理解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作为探索其周长的简便算法的依据,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周长”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6.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而且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也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乐于动手、动脑,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等特点,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比较好动,学习时,无意注意为主,容易激发起兴趣,但持续时间较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控制消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7.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合作。8.教与学一.创设情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境二、探究新知1、新旧知识的引入。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2、课件出示图形:问:你们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问: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们四条边的长度之和1、出示例2(1)怎么样能够知道它的周长,谁来说说可以怎么做?(2)交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4厘米6厘米问:各条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问:大家都认为量一量的方法能很好地、科学地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发放卡片)。①5+3+5+3=16(厘米)②5×2=10(厘米)3×2=6(厘米)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生汇报测量方法:有的测量相邻的两条边,有的测量四条边。三、巩固练10+6=16(厘米)③(5+3)×2=8×2=16(厘米)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板书:(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问:要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3、试练:一个长方形长5米,宽3米。周长是多少米?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出示例38厘米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①8+8+8+8=32(厘米)②8×4=32(厘米)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板书: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5、试练:一块边长是2分米的手帕,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用一根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一个长方形长4分米,宽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学生自己尝试求周长。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原因。学生自己尝试求周长。生练习习米。()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2、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