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1.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2.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3.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4.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请一位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朗读一篇关于“月”的诗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出示板书: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情感的投射(板书)(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师: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生:……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空》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1.请学生介绍凡·高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星空》师总结:重点讲解凡·高是如何表现星空的躁动不安、旋转的笔触和流动的云。2.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②.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请各小组的同学用10分钟画一幅草图。然后再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点评。3.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4.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他们的视线在哪里?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在清代画家金农的笔下,月亮中央隐隐约约的像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而在凡·高的视线里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旋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5.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凡·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2.完成“思考与交流”。请学生作答。师总结: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以上介绍的这两组作品(《月华图》和《星夜》、《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三、分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