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记(38):细读拯救我心中的《落花生》二《落花生》中最值得玩味的句子是:“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句话非常直白简洁,虽看像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推敲,还是很有韵味的。从整体上看,这句话有长有短,长短错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声声悦耳。“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四个词语,隐含着动词加名词的构词规律,显示了语言的整齐感和形式美;其次,这四个词语都是两个字的短语,有序排列,生动地显示了农作物生产的程序;最后这四个词语间,用的不是顿号,而是逗号。其实就隐含着我们从种花生到收花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这逗号,留下了文本的空白,我们可以去想象我们姐弟几个买种的兴奋,翻地的辛苦,播种的期待,浇水的坚持。就这样一句白开水式的句子,看起来简单,细读起来确一点都不简单。学语文就需要这样的敏感细腻的心思。沉入文本,你就会发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落花生》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字是第二段中的“请”字。(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在一般的家庭,妈妈如果要小孩去请爸爸来吃东西的话,会说:“去叫爸爸来吃花生了。”很少会说:“去请爸爸来吃花生。”那为何课文中“我”的母亲会用“请”字呢?“请”字背后,又能读出些什么呢?首先,“请“字能体现母亲和我们都非常尊重父亲,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联系背景,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清朝晚年进士出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曾经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也不甘心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许南英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父亲是一个大知识分子,是一个朝廷命官,是一个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在孩子和母亲心中自然地位极高。其次,“请”字也体现了父亲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所以母亲才会用“请”字。父亲许南英身为县令,每天都忙于处理政务,勤政爱民的背后,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尊敬并崇拜父亲,但同时也非常渴望与父亲在一起。母亲了解我们的心思,懂得我们的渴望,于是就创造一个机会——过一个花生节,来请父亲与我们品尝花生,共享天伦之乐。总而言之,读书,应该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只要肯沉入文本中处处都是美景。(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