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如何有效地开展大班餐前活动》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现代生活中的儿童厌食、偏食、拒食,近一半是由餐前情绪不良所引起的。因为很多家长不了解或忽视了儿童强烈的心理变化,而在孩子就餐前有一些不适当的言行,导致了孩子食欲的下降。研究人员强调,孩子从幼儿期到学龄期,智力会发生了一个飞跃。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独立能力的增强,其思维也发生着某些改变。在吃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空腹感与食欲的关系不再单纯,因为在这两个生理环节之间已有了心理因素的介入。孩子们可能在空腹时不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饱后,仍会不停地吃自己所喜欢的食物。这时的吃就不单单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经验性、能动性食欲了。由此可见,孩子的食欲除与其生理本能相关外,更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重视孩子的餐前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环节。二、研究对象:本园大班孩子(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三、采取的行动方法:1、行动研究法:通过弹琴的方式,吸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多开展一些音乐欣赏和故事欣赏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语言的发展能力;2、访谈法:根据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主题的谈话,如重大节日教育、季节、还有幼儿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幼儿看到的新鲜的事情、幼儿常规中存在的问题等热门话题,请个别幼儿当小记者,对其他幼儿进行访问并探讨;3、文献法:让幼儿看一些有意义的,适合幼儿年龄的图书(《鸭子骑车记》、《没有不方便》),并交给幼儿阅读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利用餐前活动时间,通过看图书和阅读分享,让幼儿更加喜欢分享阅读。4、表演法:采用集体形式、小组形式和个人表演形式来进行复习所学儿歌、诗歌;请个别语言发展较好的小朋友上台来讲故事,这样既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5、游戏法:做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手指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明间游戏、娱乐游戏等。像《木头人》《石头、剪刀、布》《拉拉勾》等,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和一对一对的形式,幼儿比较感兴趣,也愿意接受;四、主题实施的步骤:2013年9月:申报小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商讨课题的名称及有关问题;2013年9月:召开小组会议制定课题方案;2013年10——2014年2月:实施方案,开展活动;2014年3月:课题小结,整理资料,写课题报告。五、研究目标:1、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一方面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另一方面提高幼儿生活质量,使幼儿会生活,爱生活。2、有针对性地制定幼儿用餐教育方案,调整幼儿用餐环境;3、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养育的观念,同时增设双休日营养菜谱。帮助家长提高科学养育的能力六、研究内容:1、户外活动过后,孩子能在餐前活动中安静下来。2、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幼儿喜欢餐前活动,乐于参与餐前活动;3、通过十五分钟的餐前活动,开拓孩子的想象力,从而学到了很多知识;4、从各式餐前活动中,让孩子平复的心情,保持愉悦的心情进餐。七: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8月~9月)1、成立课题小组,召开课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2、现阶段大班幼儿餐前活动情况调查;3、召开课题研究会议,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2月)1、讨论课题研究方案;2、开展相关的餐前活动;3、对大班孩子餐前活动进行全面检查。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2914年4月)1、对研究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2、总结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3、做好结题和研究成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