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几个问题探讨探讨1——九年级化学《元素》概念的教学探讨摘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元素概念的引入,学生难理解。但如果应用前一节【原子的构成】所学内容为基础,稍作变动,改变课题引入的角度,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能准确理解,并能很好的运用元素这个宏观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词:元素理解运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三【元素】中《元素》概念的引入,学生很难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即使有所理解,也是似懂非懂。我们来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引入元素概念的: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例如,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其实,上面的铺路是学生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元素的感性知识,并没给出元素的概念。我们继续看课本的描述。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后,我们又知道,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我们的课本在前一节【原子的构成】根本就没涉及这个问题。继续看,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书上后面的举例说明几乎与前面描述一样,学生是无法理解“一类原子的总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无外呼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那一类原子。这是在解释?还是元素的概念?学生是茫然的,没有办法理解的。既然前一节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本节我们不妨这样给学生讲解:我们已知道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其实,核内质子数是1的原子还有两种,为了区别我们把氢原子记为1H(这种记法与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记法是一致的),它表示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另一种原子,它核内除有一个质子外,还有一个中子,即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2,记为2H;还有一种原子,它核内一个质子,有两个中子,即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3,记为3H。显然,1H、2H、3H这三种原子,尽管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完全相同。对于某种物质来说,它所包含的相同质子数是1的原子,不但有三种原子而且数目也非常多,我们把某物质中这一类原子(不是三种原子)总称为氢元素。同样的道理,与氧原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也有三种,它们核内质子数都是8,把它们1分别记为16O、17O、18O。它们的意义学生此时已经能准确理解。我们把质子数相同的这一类原子总称为氧元素。这里无须引入同位素概念,当然它也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某些新知识铺平了道路。此时,我们就可以得出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此,学生也已推出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通过以上途径得出的元素概念,作为教师给学生讲的话,讲解容易。学生也容易理解,而且能确切地掌握元素这个概念。我原来开始上化学课的那几年,对元素概念的讲解我总是避开上述因素。结果学生难理解,学生理解不透也就只有死记硬背。近几年我就是从上面这这个角度引入元素概念给学生讲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今后学生学习同位素的相关问题也非常轻松,根本无须教师再讲解。我们再从微观和宏观来比较原子、分子与元素这两个概念的运用。这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理论。下面以水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从微观来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这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分别是上面的三种“氢原子”中的一种和三种“氧原子”中的一种。另一方面,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从宏观来看,一滴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那么构成这些水分子的与氢原子质子数相同且都是1的原子不但有三种,而且数目非常多;同样与氧原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也包含三种,数目也非常多。因此,我们从宏观上讲水的组成,我们只能用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概念。每个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那么,从微观上讲物质构成时,要用原子分子概念,又因为它是可数的,所以讲物质构成时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故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讲物质组成时,由于原子数目太多太多,是不可数的,不能讲个数。更何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种类不同,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