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配乐读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绽放精彩小学国学教材内容具有内容丰富、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语言凝练、语意连贯、情感真挚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有价值的文化养分,提高文化品味,配乐读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实施配乐朗读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能帮助学生把握音准。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中华汉字的认识也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虽然有些教材标注汉语拼音,帮助大部分学生读准音、认清形、感悟到语言节奏,但也不能彻底解决所有学生的音准。配乐朗读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音准、音高、音强、音标的节奏感。教学小学三年级《声律启蒙》时,我应用国学教学五读法的教学模式:1.初读读准音;2.熟读解其义;3.细读悟其意;4.精读感自身;5.品读见其行,尽管在初读中采用了放手让学生借助音节自读、示范读、交流读、轮读、比较读、有重点指导读等多种方法,结果不尽人意。偶尔一次,教学《九佳》一文时,配乐轻读文本学生出乎意料的很快就读准了音。究其源泉,发现配乐朗读传统文化不仅发挥朗读语音的正确效能,而且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耳聪目明,注意力高度集中,潜能得到了开发。实施配乐诵读传统文化,能引导学生把握诵读文本的基调,善于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材《三字经》、《千字文》中的结构严谨,形式稳定,内容感情直白,比较容易突出节奏感,基调容易掌握。《声律启蒙》、《论语》等文章感情含蓄深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相距久远,感情基调格格不入。科学设计配乐诵读,合理引导:1.注意语音的平、仄、轻、重,语调抑扬顿挫。细读字、词、句、段时,聆听韵律、体验节奏,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高度,细读一次、两次、多次,读出语感2.讲故事语气有鲜明的色彩。引导学生读完故事并讲一讲,突出高兴时激情澎湃、温情时缠缠绵绵、轻松时悠然自得、气愤时言辞激烈、普通表白体现平仄,故事情节语气声音起伏快慢,风格各异。3.学生朗诵读时要配合音乐节奏感。选择音乐的节奏要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平缓。学生注意到这三点,就能把握配乐朗读传统文化的基调,读出了语音中的情调、情感,达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到民族文化智慧。配乐唱读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欣赏美、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但选择恰当的主题音乐也是不容忽视的。音乐与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都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美的长处,将音乐情调和传统文化科学、和谐的融合起来,课堂学习就会置身于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本的情景之中,我眼看实景,我口说我心,与传统文化的作者结伴而行,同享美的芳香。教学讲故事《结草报恩》时,我播放《游子吟》的轻音乐,有意识的让学生闭目想象文本的画面,学生很生动的说出老人结草绊住敌人的感恩情景,成员之间合作默切、各抒己见。他们不仅会学习知识,而且懂得了感恩,也愿意回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感恩教育铭刻于心。配乐跳读传统文化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学习古诗词教学,将配乐跳读传统文化用于课堂,收获颇多:第一,配乐跳读传统文化能点燃学生寻求美的激情。通过配乐,美的文化转化为学生课堂展示才能的载体,能动性的活动中发现美、挖掘美、展示美,美的激情回肠荡漾第二,配乐跳读传统文化带来审美情感的升华。恰当的配乐跳读能使经典文化优美的语言自然表达,深邃的意蕴主动显现,高尚的情操突出,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升华美的境界。第三,配乐跳读传统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配乐跳读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学生载歌载舞,创造课堂学习的愉悦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的美的氛围中活动。第四,配乐跳读传统文化给学生以美的展示。课堂上通过配乐跳传统文化,学生跳出语言文字的音调美、韵律美、姿态美、激情美,跳的过程中交流评价,体验到自身价值存在,人格塑造潜移默化中铸造。配乐默读传统文化,给学生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文本边展开想象作者创作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