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一中梁玉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课程标准: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2.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1.浪漫主义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代表:交响乐——贝多芬“乐圣”圆舞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歌剧——威尔第《茶花女》比才《卡门》特点:突出个人感受。贝多芬(1770—1827),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他26岁时开始失聪,但他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创作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威尔第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茶花女》剧照2.民族乐派背景:19世纪中叶,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代表: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天鹅湖》特点:民族特性彼得·柴可夫斯基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曲,9部歌剧和数部芭蕾舞曲等大量传世之作,他的作品数量多,形式多样,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罕见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古曲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尤其脍炙人口,历演不衰。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这是一部自传性的悲剧作品,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挽歌。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在他第一次指挥演出该曲后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了。二、20世纪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化背景: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阶段:一战后至二战——爵士乐兴起二战后——摇滚、蓝调、爵士乐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音乐风格多样化,交流频繁,流行音乐日益繁荣作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A、一战后:爵士乐现代爵士乐之父路易斯B、二战后:摇滚乐、爵士乐和蓝调“猫王”普莱斯利普莱斯利(1935—1977)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家庭里。他从小就沉迷于福音音乐。同时,贫民窟里流行的节奏强烈的黑人音乐,以及蓝调、民谣亦深深打动了年幼的猫王。教堂的唱诗班演唱给予了猫王音乐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