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训练,促成技能——《风娃娃》教学案例新华街第七小学廖燕玲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更是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基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老师们都努力挖掘语文中字、词、句、篇的训练点,努力训练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孰不知,这些努力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收效甚微,后进生仍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很多老师仍需要花大量时间带着学生在题海中苦战,弄得师生都身心疲惫仍不罢休。是老师的努力还不够?还是学生对老师的努力无动于衷?在课堂上如何让训练更有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是值得老师重新思考的问题。案例:《风娃娃》教学片段:师:风娃娃来到田野,看到了什么?生:风娃娃看到风筝转得很慢,水流得很慢。师:你能读一读写水流得很慢的句子吗?生(读):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水流得很慢?生:断断续续师:那如果去掉“断断续续地”,句子就变成这样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全班(读):抽上来的水流着。师:感觉怎样?生:不知道水流得快还是慢。师:是啊,在句子中加上“断断续续地”,句子就变得更具体、生动了。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几个写得具体的句子,请同学们用线划出来。(生独立找句子并划出来。)生1: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生2: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师:我们来关注这三个句子,是哪个词让句子变得更具体?请用圈圈出来。出示句子:1、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2、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生独立在书上圈出词语)生:深深地、使劲、不住地。师:“断断续续地、深深地、不住地”这三个词语后都有“地”,我们也学过跟他同音的“的”,在这三个句子中,能不能把“地”换成“的”呢?生齐答:不能。师:为什么?(学生一时语塞)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带“地”的词语后面都带什么词?生齐读:流着、吸了、点头。师:请大家一起做“吸了、点头”两个动作。(生做动作)师:“流着”这个动作我们做不了,只有谁能做?生:水能做。师:这些能做出相应动作的词,我们叫他动作词,这三个句子中,我们知道,“地”后面跟什么词?生:动作词。师:再看这三个句子,让句子变得具体的是哪些词?出示句子:1、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2、小树长出了小小的叶子。3、妹妹捧着一个可爱的布娃娃。生:浅绿色的、小小的、可爱的。师:这三个词语都有相同的“的”,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带“的”的词语后面带的词语。生齐读“衣服、叶子、布娃娃”师(拿出实物):这些东西你能看见、能摸着吗?生:能师:这些能看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名称,我们都叫它名称词。这三个句子中,我们知道“的”后面跟什么词?生:名称词。师:老师这里有些句子,请同学帮老师检查一下,“地”和“的”有没有用错。出示句子:1、小鸟在树上高兴的叫着。2、河水欢快地流淌。3、他有一本好看的书。4、小红穿着一条美丽地裙子。(同桌讨论,哪个句子对,哪个句子错,怎么改,然后全班汇报)师:请同学们把以下句子变具体,注意“地”“的”的运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同桌交流修改,然后全班汇报。)反思: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指出,掌握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则或原理,乃是发展学生的智能的基础。一切学科都应加强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说:“从小学到中学,大家只是茫然地读、茫然地写,走着模仿、体会、摸索的道路,靠经验办事,缺少切合实际的、系统的知识指引。”可见,掌握知识的规则在语文技能习得中是很重要的。1、“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相结合。“的”、“地”这两个助词的用法在小学各年级的教学中都要碰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倘若我们能采用教学心理学中已经阐明的原理,教会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于“的”、“地”有关的概念和规则,学生误用这三个助词的现象将会显著减少。同是规则的习得,很多老师也尝试跟学生讲过“地”后面跟动作词、“的”后面跟名称词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