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心得赤坭镇剑岭小学黄伟芳关键词:分组、评价、调控、纠偏摘要: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注意合理组织调控和纠偏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它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被广大教师认同和采用。一、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此外,各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一般不随意变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有效的是要指派一个有指挥和引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使得小组更有效的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领导角色的具体分配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比较轻松的时候,可以考虑轮换领导角色,组内周期轮换当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领导能力。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具体操作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为指标,可采用学生自评、组员互评、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三、要注意合理组织调控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实验研究表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开玩笑;冷场。此时肩负引导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四、纠偏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例如我在教《穷人》一课时曾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穷?”当学生说到“吃”这方面时,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些学生竟说:“老师,有面包吃还穷吗?”不仅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而且还费了许多周折把他们引到正题上去。吸取了这次经验之后,我在第二次教这篇课文时,事先就让同学们把这个同样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了一番交流,同时在小组交流时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给予他们一些引导,在集体交流时小组选派的代表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桑娜和渔夫的认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参考文献:《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2